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【印象宁夏】天下黄河富宁夏

【印象宁夏】天下黄河富宁夏

关键词:黄河富宁夏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宁夏旅游局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zhongwei.ccoo.cn/
  • 感谢 zhongwe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288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


  编者按:黄河由甘肃到宁夏的中卫市,然后沿贺兰山转而向北,至内蒙古的临河县受阴山阻挡折而向东,到托克托县突然掉头,沿吕梁山南下,绕了一个马蹄形的大湾。这个特有的大弯曲,好比套在宁蒙平原上的一个大布套,所以人们就称这一带为“河套”。“黄河百害,唯富一套”指的就是这里。河套平原西起贺兰山、大青山,东到呼和浩特、和林格尔,南达鄂尔多斯高原,北抵狼山、大青山,总面积约为25000平方公里,纵贯宁夏、内蒙古两个自治区。宁夏部分被称为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。

  作者: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旅游促进处主任科员——张勇,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。

黄河金岸  魅力宁夏

  中华母亲河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,穿越10个城市,其中4个地级市。宁夏引黄灌区沿黄城市创造了全区90%的GDP和财政总量,在宁夏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众所周知,世界上著名的城市大都依托大江、大河、大海而兴建、发展、繁荣。对宁夏而言,建设“沿黄城市带(群)”、打造“黄河金岸”,是缩小东西差距、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。宁夏打造“黄河金岸”的目标是,到2020年沿黄城市带的人口达到500万,城市化率达到75%以上,西海固中部干旱带一部分群众可以沿着黄河居住,在黄河两岸集中。

  近来来,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、政府确定了 “一张蓝图对到底”、“沿黄城市一盘棋”的重大战略思路。“一张蓝图对到底”即是沿黄城市的六个“一体化”和六条线。用5到10年时间实现规划编制、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、区域市场、生态建设和市政服务六个“一体化”,构筑“黄河金岸”六条线。第一条线是生命保障线。在宁夏境内修筑一条黄河大堤防凌防汛,让黄河保持健康。第二条是抢险交通线。在建设黄河大堤的基础上设计六车道,既可以缓解高速公路遇困难,也可以浏览观光。第三条是经济命脉线。沿黄城市带占宁夏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90%,从工业、农业、服务业方面打造成宁夏的经济命脉线。第四条是特色城市线。按照总体规划,10个沿黄城市每个城市,甚至主要街道、标志建筑都各具特色,各有魅力,形成风情各异、特色鲜明的沿黄特色城市线。第五条是生态景观线。根据沿黄400公里的滨河大道形成一条生态线、观光线、旅游线。第六条是黄河文化展示线。天下黄河富宁夏、黄河文化汇宁夏。把古代有关黄河的诗词、典故、传说、故事通过创意策划,布局在黄河两岸,形成黄河玉带,若干个景点包括黄河祭坛、黄河楼、黄河高尔夫、黄河公园、黄河镇、黄河村、黄河人家就是镶嵌在玉带上的玉珠。

黄河金岸 生态源头

  宁夏被誉为“塞上江南·神奇宁夏”,2008年被全国权威地理杂志评选为全国十大新天府,2013年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46个必去的旅游目的地之一。宁夏周边分别被腾格里、乌兰布和、毛乌素三大沙漠所包围,随时都受到沙漠的侵袭。面对这一问题,宁夏人民几十年来一直在与沙漠斗争,成为全国第一个“人进沙退”的省区,宁夏人的治沙成绩不仅书写了宁夏治沙的历史,也书写了世界的治沙历史,过去铁路在沙漠上不能通过,成为一大难题,这一难题是在宁夏的沙坡头解决的,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到宁夏学习治沙的方法和经验。至今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,但宁夏各地仍然没有放弃治沙,继续坚持进行,一是防沙治沙,二是坚持退耕还林,三是封山禁牧等多种措施来保护宁夏的环境。

  宁夏党委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,对一些有污染的项目坚决摒弃。在发展上,特别是在工业发展上,提出了“三不”原则,第一是不占用耕地搞建设,特别是工业园区建设,宁夏有大量的荒地、未利用的土地,现在有80%的园区都是利用这些土地资源;第二是不增加黄河取水量,利用农业上的水权转换节约用水,转移到工业用水;第三是在节能减排上制定了十条铁律。

宁夏天蓝来之不易。为了治理好宁夏的环境,自治区政府实施了“六个百万亩”工程,包括贺兰山东麓100万亩防护林、灌区100万亩特色经济林、沿黄100万亩湿地保护林、中部干旱带100万亩枣树经济林、毛乌素沙地100万亩防沙治沙林、六盘山100万亩水源涵养林。营造和保持宁夏天蓝、地绿、水清、城静的好环境,宁夏曾经被媒体评为“最安静的城市”。

黄河金岸 中阿桥梁

  黄河从甘肃、宁夏两省区交界处的黑山峡流出,便进入宁夏的中卫盆地。在这里,河水的灌溉在中宁(中卫、中宁)平原上造就了天府之国般的绿洲,继续北上的黄河穿过青铜峡之后,又造就了另一处沃野千里、稻麦飘香的大平原,即宁夏北部的银吴(银川、吴忠)平原。两大平原合称为“宁夏平原”。宁夏平原是我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,引黄河灌溉已有2000年的历史。汉代时,人们已把这里与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关中地区相提并论。经过历代治理,这里渠道纵横,稻田遍布,一派江南风光。宁夏平原是宁夏最富饶的地方,有“塞上江南”的称号。

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,特别是西部大开发10多年来,宁夏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很大变化。农业、工业、城市建设等都有了很好的框架基础,下一步发展将在城市化、工业化、产业化、信息化的基础上,走向国际化,坚持对内对外的开放。自治区政府明确提出宁夏要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,构筑内陆开放的新格局,使宁夏走向世界。宁夏“两区”建设是宁夏发展的大机遇,发挥好宁夏的优势,加强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合作。宁夏有四大优势,第一是人文优势,宁夏是回族自治区,回族人口占全区的近36%,阿拉伯国家在与宁夏交往中有天然的联系以及悠久的经商历史传统;宁夏是个移民地区,江浙人在宁夏有12万之多,温州人在银川有4万人,为宁夏加强与全国各地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便利。第二是地缘优势,宁夏虽不沿边、不靠海,但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——“四个中心”的特殊位置:宁夏是空中交通枢纽,雅布莱航线是飞往欧洲、中亚、中东的中心地域;将一幅中国地图对折,宁夏的位置处于中心地域;宁夏在国内1800公里内是中心,能够覆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;在周边3000公里内是趋中心,能够覆盖东南亚、中亚各国以及日本、朝鲜、印度、巴基斯坦、蒙古等国。第三是产业优势,世界有57个伊斯兰国家,穆斯林人口达20亿,清真产业市场庞大。宁夏清真产业发展占到清真食品的80%,宁夏也因此被命名为“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”。宁夏和马来西亚、沙特阿拉伯、阿联酋、科威特等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,清真牛羊肉也出口这些国家。第四是政治优势,投资首先要看环境,宁夏是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,回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,抵御外来势力渗透能力较强。加强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合作,也加强与欧洲、非洲等国家的合作,使宁夏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,提升经济发展水平。

黄河金岸 旅游天堂

  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,抵达宁夏时,一反常态,在银川平原之间东移西摆,一改波涛汹涌的样子,温柔舒缓地流淌着,以其充沛的水源滋润着两岸土地,形成了如今的河床和漫滩地带,湖泊湿地顺势而成,在茫茫沙海中神奇地孕育出了一片富足的绿洲。

  宁夏的“黄河金岸”包括银川、石嘴山、吴忠、中卫、平罗、青铜峡、灵武、贺兰、永宁、中宁10座城市。“黄河金岸”拥有500余公里的滨河大道,这条金色飘带将沙湖、沙坡头、青铜峡黄河大峡谷、灵武黄河书院、平罗头河湾、吴忠黄河楼等景区串联起来,构建成城市旅游框架,使黄河沿岸城市成为宁夏旅游发展的核心地区。

  行走在“黄河金岸”城市,听“花儿”是一种独特享受。根植于黄河沃土的“花儿”,是产生并流传于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等地区的高腔山歌,称为西北之魂。听着花儿参观游览特色景区景点,体会“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回族“踏脚”,领略欣赏颇具地方特色、民族传统的回族武术、口弦、剪纸,将是一次心灵放松之旅!

  黄河金岸描绘出一幅“天下黄河富宁夏”的图景。沙湖是一颗塞上明珠,位于贺兰山东麓,黄河西岸。80平方公里的沙与湖相偎,30平方公里的沙漠仿佛从天而降,百万只候鸟在这里安家落户,万亩荷塘莲叶接天……在这里极目眺望,见不到大西北的荒芜与凄凉,沙湖的美丽与宁静,令人叹为观止!沙坡头,是中国五大最美丽的沙漠之一。沙坡头地貌奇特,沙河相依。1300年前唐代大诗人王维,留下了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千古绝句。这里有总长820米、横跨黄河的“天下黄河第一索”的沙坡头黄河滑索;有黄河文化的代表古老水车,黄河水车将黄河流水提升了一个高度,也将黄河文明提升了一个高度;这里还有世界上第一条成功横穿沙漠的铁路包兰铁路;还有黄河上最古老、渐行渐远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。在黄河大峡谷,游客可以泛舟游览、领略西北黄河自然风光,欣赏1958年修建的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墩闸式大坝——青铜峡大坝的雄姿。坐落于黄河西岸山坡上的108塔,建于西夏时期,塔数众多国内罕见,与拦河大坝遥遥相望,是中国现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齐的实心式喇嘛塔群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,在650多万人口中,拥有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规模的清真寺3760多座。回族文化博物馆、中华回乡文化园是典型代表。中华回乡文化园主体大门高38米、长206米,占地3000余平方米,白色的伊斯兰基调,浮雕彩绘精巧地装饰着饱满的穹顶,在西北特有的蔚蓝天空映衬下,给人以心灵的震撼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